我上一次亲见周迅,是发生在春节前后,——确切点说,就是情人节那天的事情。当时我跟老婆去王府井看电影,本来预备看成龙的《大兵小将》,却在排队时与海报上的周迅不期而遇。那么由于我为周迅这两年来在《画皮》开场和《风声》结尾的本色演出所折服,所以最终就看了场由她和赵文卓主演的《苏乞儿》。
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。因为看到王峰说“网游收费模式是行业的倒退”,才又把它想了起来。由于这两件事乍看之下毫无关系,所以起先我认为这种联想源自惊吓。要知道,游戏公司的老总不分中外最喜欢语出惊人,从“魔兽只能打60分”到“Console Game在5年内必然灭亡”,时不常的就会蹦出一两句来,某著名媒体上的“一周语录”栏目能这么火爆,全都是拜他们所赐。
作为蓝港的CEO,王峰本就是语出惊人的行家里手,最近功力貌似还大有进境。上一回“ARPU值是网游票房毒药”是掷地有声立论,这一次“网游收费模式是行业的倒退”干脆来了个“哥就是这样认为的,不解释”。假如不是我查到后面还有一句“蓝港将坚持免费模式”,简直要认为王峰是在跟钱过不去。所以王峰的原意应当是指:“点卡、月卡种按照玩家在线时长进行收费的游戏是落后的,现在还在坚持这样的模式,是整个行业的倒退”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周迅,有一个可能的关系在于:由于产品特质的缘故,电影行业的收费模式这些年来一直停步不前。这个特质就是,只有完整的看过一部电影,才能知道它的好坏,——但既然已经完整的看过了,那么除了部分以视觉效果为卖点的类型片之外,即便影片相当优秀,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,他们也不会再去花钱看一遍。所以绝大多数观众在付出时间和金钱之前,并不真正知道他所观看、或者说购买的产品的真实样貌。只能通过“导演是谁”、“主演是谁”、“编剧是谁”、“他们之前的作品如何”、“这部影片专家们和网上的评论如何”以及片花的精彩程度去猜。而难能可贵的是,观众也乐于接受,或者不得不习惯了这种模式。
但根据我的经验来看,多数的猜测都不会正确。譬如我因为周迅的海报跑去看《苏乞儿》就是一个例子,并且可以肯定,这不是我第一次或者最后一次犯傻。这很可能说明了我的智力有限,但更大的可能是这种收费模式给予了制片方鱼目混珠的机会。影片好坏全无所谓,只要明星足够抢眼,片花精彩一些就好了。而当滥竽充数的垃圾影片所占比例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就不再是凭借智力,而是凭借运气。
游戏行业的情形与之近似。尤其对于早年间的单机产品来说,甚至是完全一样,所以才会有《血狮》这种流传至今的经典案例。要应对这样的情形,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盗版,但是随着“网络游戏”这种类型的出现,盗版已经不复存在。所幸时间付费模式流行的那个年代,由于网络游戏可持续经营这一特性,所以还能有“小范围测试(封测或者内测)”与“公测”这些免费阶段供玩家来了解游戏,但你也许知道,其实这并不足够。有关如何的不足够,如果具体来说就有可能惹上杀身之祸,笼统而言的话原因有三:
其一是受众太小,相对中国庞大的网游玩家群体来说,小规模测试充其量也就是电影的“点映”,它对于玩家全面了解游戏所能起到的作用,远不如游戏公司以此测试投放、运营数据的作用大;所以说什么叫买的不如卖的精?玩家以为是自己在测试游戏,熟不知自己才是游戏公司用来抽样测试的小白鼠。
其二是时间太短,且阶段性过于明显。玩家需要在一个月、甚至更短的时间内,依据他所能体验到的有限的内容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交钱,而当游戏过了“公测期”以后,老服务器里的新玩家更是只能体验几天,或者度过新手阶段就需要付费。一方面作为玩家,我觉得这样来做出决定实在过于仓促,另一方面作为从业者,我更知道这种模式对于持续宣传推广的不利;
其三就是由于游戏公司为了降低新手流失率,普遍会对新手阶段的游戏内容做足优化,所以新手部分的出色并不能代表游戏整体的优秀。这就好像电影《梅兰芳》前30分钟的精彩,并不能掩盖黎明出场以后漫长的无趣一样。或者可以这样讲,于时间付费的网络游戏来说,其“测试阶段”就像单机游戏的Demo,无非是整合到了游戏里,可通过运营手段进行调节,但实质上仍是个片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