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,他痛哭后照样率军攻城,曹操:此人不能重用

孟子《鱼我所欲也》曾有言:鱼,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这话原意说的是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,应当如何取舍,但倘若天底下的事情都如这般好选择也就罢了。偏偏天底下有不少不可兼得,却又难以取舍的事情,比如说忠义、忠孝一类。公元前412年,齐宣公攻打鲁国,鲁穆公想任用吴起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可顾忌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,吴起在妻子和忠之间纠结,最终为了忠杀掉了妻子。不料战后没多久,鲁穆公又对吴起产生了怀疑,逼得他不得不出逃。吴起这件事其实说来还是有转圜的余地,是他性子太直所致,但三国时期另一位将领便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。他带着一众士兵围在城外,敌军却将他的母亲绑在了城头威胁,忠和孝真正的站在了对立点上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这位将领名叫朱灵,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,不过他原先是袁绍的部将。那一年季雍以鄃城背叛了袁绍,后投降公孙瓒,公孙瓒便派人驻守鄃城。袁绍自然气不过,派朱灵前去攻打,然而朱灵的家人当时正在城中。公孙瓒十分清楚这一点,早早的命人看住了他的家人,只待朱灵率大军前来便加以威胁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展开全文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没多久朱灵带着大军兵临城下,果然守军将他的母亲、弟弟绑在城上,反威胁朱灵投降。一面是至亲,一面是紧急待发的大军,如何选择他也很为难。朱灵望着城上的亲人痛哭,良久像是下定了决心,哭着喊道:大丈夫一出身为人效力,岂会再顾全家室呢!言罢就命大军攻城,很快鄃城被攻了下来,季雍也被生擒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然而朱灵一家却在城陷前夕遇害,这也给他留下了不好的评价,在曹操心中也是如此。他在曹操征讨陶谦之后便跟了他,朱灵对曹操的真心是无需质疑的,他曾说:我阅人很多,没有像曹公这样办事的,这真是明主啊!所以跟了他之后,也是尽心尽力的办事,四处征战。曹操一开始对他还是很好的,可某天得知了鄃城一事,便也逐渐冷淡下来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还曾跟身边人说,此人不可重用,并多次打压他。经常恼恨不说,还想削夺朱灵的兵权,命于禁收编了他的部队。从这之后,再也没有启用他领兵的记载,只给了一个清闲的小官。不过这也没持续多久,五年之后曹丕登基为帝,对这位前朝旧臣倒也客客气气。给他封了一个高唐侯,并重新启用他,太和二年(228年)秋伐吴时救了曹休的军队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虽然屡屡被打压,但好在又得到了重用的机会,也算是功成名就。亏得曹丕不计前嫌,这才没淹没这位名将,正始四年(243年)朱灵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。其实如同前边所言,吴起尚有选择的余地,朱灵却没有。倘若选了母亲家人,那他又如何对得起袁绍的信任以及奔波劳累的大军呢?两难矣。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Vza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也许你还喜欢

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?在他的遗

《新唐书》记载:“太后不惜爵位,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,虽妄男子,言有所合,辄不次官之;至不称

《朝天阙》女主为帝:他可以谋朝篡位

作者:白鹭未双 【文案】 人人都知道,七皇子赵长念好吃懒做,经常闯祸,与那激烈的皇位争斗无

沉晔阿兰若情义绵延不断之师父,从今

在陈佑走后,帝君也陷入了迷茫之中,因为这凡界无法使用叠宙术。这漫长的时日,该如何打发?如

最新证据:夏和禹真的存在!曾国嬭加编

遹 闻禹川,乃降之民,建夏邦。——《清华简 厚父》

父亲夫君全都被杀,14岁少女隐忍4年,

唐代有一位传奇女性,她八岁丧母,十四岁时父亲和丈夫被害,此后她隐忍四年多时间,最终杀了凶

裴寂使唐军全军覆没,李渊却并未责罚

在武德二年,唐朝建立之初,唐高祖李渊以“谋逆”罪处死了开国功臣刘文静后,秦王李世民很长

高句丽怎么了?隋唐两朝5代人拼尽全

看到“高句丽”这三个字,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韩国人联系在一起,认为高句丽是现在

清代奇案:女子酷爱打牌,丈夫看到她的

清代中期,南方某地有一个女孩,姓顾,父亲和哥哥都是读书人,也都有功名,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望

「将进酒Bar」从“农夫”到“诗夫

「将进酒Bar」从“农夫”到“诗夫”他用一片冰心照汗青 开元十二年(公元724年)秋,玉门关

混入凌烟阁?看郧国公张亮的告密人生

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 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。 唐·李贺《南园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