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山有群 “连歌”人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代表广东省唯一参加会演的瑶族舞剧《瑶山那抹红》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。曾亮超 摄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1年成立以来,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活跃在百里瑶山,为瑶寨壮乡汉村的群众送去艺术和欢乐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展开全文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新一代的“连歌”人已成长起来,成为传播瑶族文化的中坚力量。黄津 摄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72年到小龙林场哨所为驻守的民兵演出女声表演唱《补军衣》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在瑶山表演《喜迎知青上瑶寨》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由庞清岚、朱平忠领舞的《戈邦舞》剧照刊于《人民音乐》1980年第12期封面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黄国清拍摄的瑶族舞蹈《欢乐长鼓舞》照片。跃起的两人为朱平忠、赵达人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上世纪70年代在瑶山演出,一般晚上较迟开场,因瑶族同胞收工回家吃晚饭后天已全黑,必须打着火把才能出门。从我们表演的平台往外张望,那真是一幅光彩夺目的画面——四面八方的山坳冒出的一条条小火龙,走着就汇聚成大火龙,延绵不断地向我们的场地涌动,壮观无比。”回想数十年前的演出情景,“连歌”人陈世菲记忆尤深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连歌”是指1961年成立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,团员们则自称为“连歌”人。在百里瑶山说起“连歌”,那是一段光辉岁月,更承载了一代代瑶山人的温暖记忆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成立以来,一批批青春靓丽、能歌善舞、风华正茂的各族青年来到连南,他们以“乌兰牧骑”的形式活跃在百里瑶山,常常是大地作舞台、高山蓝天作布景、自带的汽灯作照明,为瑶寨壮乡汉村的群众送去艺术和欢乐;他们还把瑶山独特的艺术送出了大山,送到祖国各地和全世界,成为瑶族文化登上世界舞台的文化使者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2021年12月是“连歌”成立60周年。回顾“连歌”一甲子的奋斗岁月,原省文化厅副厅长、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中秋夸赞,这是一颗光彩夺目,影响远远超出这个县、超出广东,多次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的瑶山明珠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●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段灿 通讯员 黄宅裕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(除署名外)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演出时瑶寨“像过节一样热闹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1年12月,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正式成立。次年,招收了一批演员,全团成员24人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对于早期发展情况,“元老”级成员丘啟明印象深刻。他回忆,歌舞团成立初期,没有场地、没有专业练功场。“不过,大家都很理解。为了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,大家都心甘情愿,不怕艰苦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当时住宿条件缺乏,大家住大宿舍,男士住楼下,女士住楼上;练功则去公园,排练就到电影院……大家克服了各种现实困难,推动了歌舞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当年,瑶族同胞居住在高山上,除了购物外很少下山,特别是老人和小孩,对外界资讯知之甚少。而为了创作出本土题材节目,“连歌”人深入瑶寨,近距离接触瑶族同胞的生活,学习长鼓舞、花鼓舞和刺绣,体验生活、积蓄素材、创编节目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2年3月,歌舞团首次到县内汉村、瑶寨巡回演出,节目以瑶族歌舞为主,历时3个月,受到瑶、汉、壮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·。到瑶山演出时,很多人更是举着火把步行十几里山路前来观看。“我们每到瑶寨演出,山上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。有些村寨还杀猪、煮酒招待我们,在物质十分缺乏的年代,瑶族同胞对我们的盛情可见一斑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3年,歌舞团成员得到扩充,达到43人。这一年,该团创排了一台歌舞节目,首次走出瑶山,去到连山、连州(原连县)、阳山、乳源、曲江、翁源、新丰、从化等县市演出,历时3个月之久。此后,还应邀到广州,在广州市文化公园中心台和娱乐剧场连续演出1个多月。“我们外出巡演,由于节目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,很受观众欢迎,场场都座无虚席。”丘啟明回忆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连歌”名声得到广泛传播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随着发展渐渐步入正轨,“连歌”名声渐渐得到广泛传播,专业程度广受肯定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5年5月,他们接到原省文化厅通知,前往广州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排练和演出。此次演出团由全省主要专业文艺团体组成,聚集了1000多名文艺战士,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连歌”抽调了20多名演出人员参与集体排练和演出。“连歌”人江洁佳回忆,大家在排练演出时全神贯注、感情投入,排练效果明显,保证了演出质量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陈崇德任舞蹈连四排排长。他回忆,四排负责整个节目演出的特技动作,如翻“斤斗”和耍花枪等任务。“在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的精神鼓舞下,我们舞蹈连四排出色完成了各项排练和演出任务,在总结庆功大会上,被评为‘四好标兵排’,受到演出团领导的嘉奖表彰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广东省排演的此次《东方红》一共演出了11个月,至1966年4月结束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薪火相传成为文旅金字招牌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2008年,“幸福瑶山 丽质连南”首届中国(连南)瑶族文化艺术节开幕,吸引国内外广泛关注。艺术节的组织、策划均有“连歌”人参与的身影。截至目前,“连歌”已经连续参加了十二届中国(连南)瑶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,该节庆也成为连南文旅活动的金字招牌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背后,谁能想象“连歌”曾经遭遇过几近毁灭性的打击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71年发生的不幸翻车事故,几乎摧毁了“连歌”的生存能力。直到当年的国庆节,“连歌”才进行了翻车事故后的首场演出。“这场演出给了我这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。大幕徐徐拉开,座无虚席的观众刷地全体站立起来热烈鼓掌,给予经历伤痛的队员们热情鼓励,台上台下融成一片温暖的海洋,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”“连歌”人彭彩彤回忆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这次却意外促成了连南少儿业余艺术学校的诞生。“连歌”人李东回忆,当时他和陈崇德、江洁佳、李建川4名团员,接受了县文化局委派的一项任务——创办“连南少儿业余艺术学校”。“我主要是对小学员们进行舞蹈基础培训和舞蹈节目的排练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江洁佳回忆,当初,大家分头到几所学校招生,经过筛选,最终几十名十至十二三岁的孩子成了艺校在非常时期招收的学员,并按照学生的特长开设了舞蹈班和器乐班等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72年8月,艺校开学。“整个培训学习的过程十分顺利,很快便有一台完整的晚会节目出台。”江洁佳说,当年的庆春节演出任务落到了小演员们头上。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,演出非常成功,现场十分火爆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张佩英是艺校的首批学员。她回忆,业余艺校的上课时间是放假期间每天上课半天,开学后是每周六的下午分班上课和排练。“那时物质贫乏、文化生活单调,而我们却能够在有专业知识丰富的老师的教导下免费学习,那是何等的幸福和幸运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当时,在县城里经常可以看见唱着、跳着、背着各种乐器回家练习的学生走在街道上,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羡慕的目光,在那特别的年代确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。”时至今日,她依然记忆犹新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江洁佳介绍,艺校的学员中,很多人成为了艺术界人才和中坚力量,为“连歌”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让瑶族文化走向世界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963年,首次走出县城演出;1978年,走出广东赴广西演出;1980年,代表广东省赴北京参加“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”;1996年,应邀出访新加坡,演出11天40场,观众达6万多人次……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成立60年来,“连歌”一步步坚实发展,走出了县城,走向全省、全国、全世界,让瑶族文化广为人知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担任过团长、曾在“连歌”工作39年的何卫民介绍,1996年9月,应新加坡裕廊区政府的邀请,他和团友一行10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5天的演出。这是“连歌”首次出国演出,开创了出国演出对外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先例。此后,“连歌”还应邀去到保加利亚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英国、巴拿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,表演瑶族歌舞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60年光阴如梭,“连歌”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歌曲《我是一个打猎手》《修条公路到北京》,表演唱《商店又有红绒卖》,舞蹈《歌堂路上》《戈帮舞》,获1980年“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”优秀节目奖;瑶族舞蹈《打伞球》《八排刀韵》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、二等奖;瑶族舞蹈《瑶风》2010年在“亚洲体育运动会”闭幕式上表演;瑶族舞蹈《庆丰竹幡》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;《瑶族长鼓舞》获第十届中国山花奖、全国鼓舞鼓乐比赛银奖;瑶族舞蹈《春耕乐》《讴莎瑶》分获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、二等奖……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尤值一提的是,今年9月24日晚,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民族剧院落下帷幕,代表广东省唯一参加会演的瑶族舞剧《瑶山那抹红》荣获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舞剧《瑶山那抹红》由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出品,是全省首部瑶族舞剧。该舞剧由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中心(前身即为“连歌”)和南方歌舞团联合创排,是一部反映广东民族地区瑶山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、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舞剧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连歌”人房积旺表示,“这是我的荣耀,也是我的幸运,生在美好的时代,遇到了美好的事情,对我是一种激励。今后我一定积极做好挖掘整理、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,为发展连南瑶族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■链接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两张珍藏照片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1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舞蹈图片登上《人民音乐》封面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庞清岚出生于1961年,与“连歌”为“同龄人”。“1975年10月21日,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,我被‘连歌’招入团,随后的八年时光,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。”回忆当时情景,庞清岚记忆犹新。那一年,她14岁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因为年纪小,她被先后送到韶关市歌舞团、佛山市文工团学习。压腿、耗腿、劈叉、下腰……近一年学习,她勤学苦练,舞蹈基本功、舞蹈感觉都有了质的飞跃。1976年,她开始正式的演出,常常起肩挑服装道具、被褥等沉重的行囊,跋山涉水,穿村过寨,送戏到瑶乡汉村。“艰苦的上山下乡演出,苦与乐并存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1980年,是最特别的一年,我们接到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任务。”她回忆,8月份她们进驻广东省委党校进行历时1个多月的紧张排练,“我们‘连歌’人十分珍惜去北京调演的机会。当时天气炎热,大家克服困难,抠动作、掐音乐、找感觉,刻苦排练,一丝不苟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功夫不负有心人,9月在北京调演时,由庞清岚和朱平忠领舞的《戈帮舞》被评为优秀节目,《人民音乐》杂志1980年第12期还用了他们双人舞的图片做封面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2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见证难忘岁月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“到歌舞团后我才知道,14岁的我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,因此大家给我起了个‘小朱仔’的外号。我十分欢喜此‘雅称’,直到现在与老团友和前辈们见面,他们继续如此称呼我,倍感亲切。”想起那段难忘岁月,朱平忠感觉温馨。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加入“连歌”时,他正值身体发育期,饭量特别大,经常吃不饱,当时歌舞团在文化局的饭堂搭食,每餐定量,每人一份饭,“大哥哥、大姐姐们看我特别能吃,时常把自己的米饭分些给我,其实他们只是比我年长几岁,也不够吃,现在想起这些细节,我都历历在目,十分感激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在“连歌”舞蹈生涯中,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表演是《欢乐长鼓舞》。当年在油岭瑶寨田间演出,连南县委宣传部的黄国清在现场采风拍摄。表演中,朱平忠和赵达人同时腾跳起来,似两只山鹰在翱翔,黄国清以仰视角度按下了相机快门。“这是黄国清的经典之作,也得到一致好评,照片后来刊登在《中国摄影》1975年第6期。”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h1T致力于为用户收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

也许你还喜欢

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求同存异,解决分

中新社悉尼11月7日电 (记者 顾时宏)“在国际交往中,逢五逢十的年份常被赋予

国之荣耀,才能从自身焕发主动学习,主

国漫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一跃为2023年暑假档“黑马”,激活了读书中国人的“唐诗基

当代书画百杰名单,中国书画终身成就

李俊森(号:如是爱;万教圣主;世界教父。) 李俊森使命:让世界充满爱!)云南省镇

放眼看这次展览|安哥:我很幸运没有被

【编者按】 2023年8月2日,“观复:安哥摄影作品收藏展”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

九鼎荟易文化集团·人才技能培训认

“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,哲学中的哲学,智慧中的智慧”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源泉,

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让更多市民在身

活动伊始,秋霞圃的桃花潭广场上响起一阵悠扬的古琴声

有关他从艺生涯的回忆,为我们创刊提

十年前,于是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;但他的艺术生命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。 有写

物换星移,在文化中汲取力量、绽放光

我曾用十年的青春奋战在公安基层前沿阵地

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毛坯,未

在日常生活中,大多数情境不需要太多的思考,我们只要随波逐流就行了

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依然追逐自己的梦

段懿航先生说,怀揣梦想并且不忘初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我们都应该